最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5篇
希望這份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1】
一、課程標準
2-7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自己身邊的例子闡述西亞石油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的重要影響。
2.學生能指出西亞地區幾個主要的產油國,并能結合地圖指出西亞石油出口路線。
3.學生能感受到石油給因缺水而長期貧困落后的西亞各國帶來的巨大改變,能結合時事表述石油的出現給西亞各國人民帶來的困擾和隱憂,能充分認識到:要把握機遇,因地制宜,充分發展才是一個國家明智的選擇。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西亞石油的輸出路線以及它給西亞國家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難點:石油的出現給西亞國家帶來的困擾和隱憂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師準備
幻燈片課件、自制短片《讓世界充滿愛》、資料《西亞小資料》、視頻《瘋狂奢靡的迪拜》。
六、學生準備
課前預習課文,閱讀《西亞小資料》。熟悉西亞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產情況,掌握一些有關西亞的時事新聞。
七、教學流程
1.板書設計
【構思】利用《瘋狂奢靡的迪拜》,激發學生興趣。
2.導入
【操作】
了解迪拜的過去和現在,瘋狂奢靡的迪拜因油而富,激發學習的興起。
──由此導入課題《石油寶庫》。
3.第一部分:石油之“產”
【構思】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發掘“石油寶庫”的基本特征。
【操作】
(1)學生結合地圖指出西亞波斯灣沿岸的`五個主要產油國。
(2)同桌互為搭檔,根據《小資料》,歸納西亞石油生產的主要特點。
a.儲量巨──約占全球石油儲量的1/2 b.產量大──占世界總產量的1/3
c.出口多──約占世界出口量的60% d.開采易──開采成本僅為我國的1/3
e.油質好──中輕質低臘石油 f.運輸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
小結:西亞波斯灣沿岸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地和出口地,真不愧為“石油寶庫”。
4.第二部分:石油之“銷”
【構思】通過石油運輸路線演練,讓學生鞏固大洲大洋知識,了解西亞石油對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
【操作】
(1)學生在地圖上指出西亞石油主要運輸的區域。 (美國、西歐、中國、日本)
(2)情景設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輪的船長,滿載30萬噸原油從科威特出發,前往英國。請為你的油輪設計一條航行路線。
同桌搭檔,根據課本附頁《世界地形圖》,設計出運輸線路。
一名學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該小組所確定的線路,其余學生可進行補充或更正。
教師:動畫地圖顯示線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設問:為什么不能經過蘇伊士運河?(請學生根據《小資料》形成答案)
蘇伊士運河只能通航載重25萬噸以下的船只,多數大噸位油輪還是得繞道好望角前往歐洲
(3)西亞石油出口中國的咽喉要道在哪里? (馬六甲海峽)
中國每年原油進口的85%都經過這里。
(4)如果時間允許,可增設一問:西亞石油輸往中國的線路潛藏著什么風險?為了確保西亞石油順利運到中國,你有什么建議?
小結:西亞石油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5.第三部分:石油之“利”
【構思】通過圖片來直觀感受石油給西亞產油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操作】
(1)閱讀課文相關內容,描繪出西亞地區自然條件的特點? (干旱、多沙漠、缺乏水資源)
(2)按常理,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當地應當是一幅什么景象?
每位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常理下”的西亞,并把它寫在紙上,之后向同學們展示。
教師:展示一組來自今天西亞產油國的圖片:
a.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級酒店──阿聯酋迪拜“阿拉伯塔”;
b.檔次最高的汽車市場;
c.天價手機號碼;
d.耗資最多的亞運會──多哈亞運會。
(3)為何今天的西亞不同于“常理”?
依靠巨額的石油收入,各產油國發展多種經濟,從而極大地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
工業(煉油石化)、農業(節水農業)、生活(海水淡化)。
(結論):石油帶來了繁榮,石油帶來了奇跡!
(配圖文字:“阿拉伯人直接從駱駝背上跳進了奔馳轎車里”)
小結:
6.第四部分:石油之“憂” 通過上圖所示邏輯關聯,展示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構思】通過對石油“利”與“憂”的對比認識,讓學生認識到:面對資源,我們都應該用一種積極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做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操作】
(1)展示阿聯酋總統的一段話:
“這么多年來依靠真主賜予的禮物──石油我們改變了很多東西,我們告別了貧窮,告別了落后,看起來我們比50或40年前要自信得多了……但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這一切僅僅是曇花一現的輝煌罷了。”
小組活動:(前后兩桌形成四人小組)
結合阿聯酋總統的話,深入思考討論:為什么阿聯酋總統會說“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這一切僅僅是曇花一現的輝煌罷了。”石油除了給西亞國家帶來滾滾而來的財富外,還有哪些困擾和隱憂呢?
各小組積極討論,形成共識,并將其記錄下來。
(2)匯總各小組討論成果。
(3)播放自制音樂短片:
以三年伊拉克戰爭給當地人民,尤其是兒童帶來的傷害為主題的圖片,配以童聲合唱《讓世界充滿愛》背景音樂,讓學生對伊拉克人民因石油而陷入的困境有更直觀的感受。
播完短片后,可由學生來談談,片中給其觸動最深的某個畫面,以此對應我們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和平與安寧的可貴。
(4)最后,以阿聯酋總統本·哈利法的另一句話作為全課總結──
“石油,應當成為阿拉伯人趕上世界先進民族的機會。它絕不能變成我們享樂的資本和災難的根源。”
石油作為一種資源,它給西亞各國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關鍵在于人們如何利用它,做到趨利避害,把這種寶貴的資源真正變成為當地發展的機遇,需要人們的智慧和不斷的努力!
7.課后作業:──時空暢想
如果50年后,西亞這個寶庫石油完全枯竭了,當地會有什么變化呢?他們能成功地實現經濟的轉型和社會的發展嗎?請發揮你的想像,以《昨日油都》為題寫一篇短文,預測一下50年后的“石油寶庫”是什么景象。
【目標】: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8.小結:發揮你的聰明才智,用三種顏色來描述西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加深對改革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通過角色扮演和討論的形式,加深對商鞅變法的理解,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主動參與的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體會商鞅不畏困難,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活動準備:
1、學生課前通過網絡,相關的'書籍搜集商鞅變法的背景,商鞅個人資料,商鞅的變法主張等資料。
2、課前思考討論:怎樣看待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成功的條件?
活動過程:
一、我來說背景
指名讓學生來講述商鞅變法的背景。
強調:鐵器、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變革
二、我是商鞅
學生介紹商鞅
三、商鞅變法
情景一:商鞅舌辯群儒
模擬辯論:秦孝公決心任用商鞅變法圖強,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舊勢力的阻撓,請大家模擬奴隸主舊貴族與商鞅進行辯論。
(教師提示:商君衛鞅(公孫鞅)曰:“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意思是: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調整治國策略,無須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談商鞅變法
1、分組討論:
(1)、若你是商鞅變法時秦國的新興地主,你會對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歡迎?為什么?
(2)、若你是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那條法令不滿?為什么?
(3)、若你是農民,你對法令有什么看法?
2、學生交流。
四、讀史明鑒
1、提問: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處死了,那么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2、學法指導:判定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在于其目的是否達到。
3、學生討論交流。(啟示:任何變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五、我來評商鞅
課件出示:
司馬遷說,他認為商鞅天性殘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實行嚴刑法制,不擇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個謀反的罪名。
蘇軾說,他認為商鞅變法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獨斷專行,雖然使秦國驟然富強,并統一全國,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不久即滅亡。
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評論?(小組討論交流)
六、以史為鑒
1、提問:商鞅變法為什么會成功?改革的成功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討論交流,然后歸納:
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統治者的支持;
符合人民的意愿;
改革者的創新進取精神
2、你能說說秦國由弱到強,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呢?
這些經驗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有借鑒意義嗎?我們應怎么做?
(勇于改革,善于用人)
(改革是強國之路,我國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注重人才培養,重視教育。)
七、課外探究
戰國時期各國都紛紛變法,請你查一查其他國家的改革情況及其對各國產生的影響。(提示: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鄒忌變法等)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3】
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難點:理解西周分封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
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
“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
(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后,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區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開始:
④法律依據:
⑤資料:
⑥實施:
⑦結果:
⑧歷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說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
(都開始于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上一篇:2023歷史八年級上冊教案
下一篇:2023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