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社會《垃圾分類》教案
推薦度:
小班社會《我會排隊》教案
推薦度:
小班社會適應活動教案
推薦度:
小班社會《母親節》教案
推薦度:
幼兒園小班社會母親節教案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實用】小班社會教案集合五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社會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按物體的顏色進行分類,能夠區分紅色和綠色。
2、培養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及對分類活動的愛好。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 大小兩支棒棒糖,娃娃兩個,小床兩個。
2、紅積木和綠積木,紅綠糖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兩支棒棒糖:讓幼兒辨認紅色和綠色,并引導幼兒說出:“大的棒棒糖是紅色,小的棒棒糖是綠色。”
二、出示兩個娃娃和兩張小床,引導幼兒觀察
1、幼兒說出:一個娃娃穿紅色的衣褲,一個娃娃穿綠色的衣褲。一張小床上有紅色的被子,一張小床上有綠色的被子。
2、指導幼兒安排娃娃睡覺:給穿紅色衣褲的娃娃睡有紅色被子的小床,給穿綠色衣褲的娃娃睡有綠色被子的"小床。
3、教師觀察幼兒操作中的顏色分辨及對應,并給予必要提示。
三、給娃娃送糖吃:紅糖送給穿紅色衣褲的娃娃吃,綠糖送給穿綠色衣褲的娃娃吃。
四、游戲:“拾積木”
把紅綠色積木放在地上,引導幼兒邊走邊念兒歌:“紅積木,綠積木,拾到積木放筐里,紅積木放在紅筐里,綠積木放在綠筐里。”(游戲反復幾次)
活動延伸:
1、在教室里、自己身上找紅綠顏色的實物。
2、發紅綠糖給幼兒吃,并要求幼兒說出糖的顏色。
活動反思:
活動中使孩子鞏固認識了各種常見的顏色,喜愛各種色彩,以及與這些色彩相關的東西。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通過對圖片的觀察與自身的聯想結合聯系,感受不同顏色的美麗。利用一些常見的圖片幫助孩子拓展思維, 整個教學過程幼兒都積極參與,用稚嫩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感受,由于孩子說得較多,使整個活動的時間相對延長了不少。
小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⒈了解認識各種蛋制品,知道蛋制品是有營養的。
⒉在品嘗蛋制品的過程中愿意與同伴分享食物。活動準備:請家長為幼兒準備一份蛋制食品,并告訴孩子名稱及所用材料。如:番茄炒蛋、荷包蛋、蛋餅、蛋卷、咸蛋、皮蛋、月餅等。人手一份碗、勺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參觀、交流蛋制品
⒈小朋友,今天你們都帶來了好多好吃的東西,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把桌子圍成圈,放上不同的蛋制品,便于幼兒觀察。幼兒有秩序的參觀蛋制品,教師提醒幼兒把小手放在背后,小心打翻物品。)
⒉請你來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是什么好吃的?(介紹自己帶來的東西。)師介紹蛋制品:好吃的東西里有雞蛋,這樣東西就叫蛋制品。
二、初步認識各種各樣的蛋制品,了解蛋制品是有營養的
看了這么多好吃的蛋制品,為什么有的蛋制品里看得見蛋,有的卻看不出蛋呢?(因為在做的時候把蛋打碎了,攪在一起了,所以我們看不出來)。象蛋卷、蛋糕、蛋塔、蛋黃派等等蛋制品,這些都是在做的時候把蛋打碎了,攪在一起了,所以我們看不出來有的顏色是黃黃的。
⒈蛋制品歸類
外型未變:皮蛋、白煮蛋等、燉蛋。
做出菜:茄炒蛋,荷包蛋。
做出點心:蛋卷、蛋糕、蛋塔、蛋黃派等。
為什么有的蛋制品能看得見蛋,有的看不見。(可通過視頻讓幼兒欣賞)
⒉蛋制品的營養:你們喜歡吃這些蛋做的點心和菜嗎?(喜歡)為什么我們都要吃蛋呢?(蛋的營養好)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吃一個蛋,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會棒棒的"!
三、品嘗蛋制品的過程中愿意與同伴分享食物
師:這么多的蛋制品你們有沒有吃過?想不想吃?(想)我們等一會兒就開始分享,在吃以前先要把手洗干凈,再每人拿好一只碗,一把勺子,到你想吃的蛋制品的碗里盛,但是能不能全盛完?不能,這么多的小朋友要一起分享,吃的時候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味道?
⒈幼兒自己分享蛋制品。說說所吃到食物的味道,口感。
⒉你剛才吃的是什么?有沒有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最喜歡吃的是什么蛋制品?
小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消除對黑暗的恐懼感。
2、感受夜晚的寧靜與美好。
活動準備:
小兔頭飾一個,大紙箱做成的山洞一個。
活動過程:
1、情景表演:幫幫小兔子。
(1)教師扮演小兔,表演故事:晚上,爸爸、媽媽去加班,小兔一個人在家準備睡覺。突然停電了,房間里黑黑的,小兔特別害怕。
(2)"小兔"提問:如果你像我一樣,黑黑的夜里一個人在家,你會不會害怕?怎么辦呢?小朋友快幫幫我吧!
(3)"小兔"根據小朋友的幫助,總結出:給爸爸媽媽打電話、用手電筒照亮、想想高興的事情、抱著心愛的玩具及唱歌等方法可以幫助自己不害怕。
2、游戲:鉆山洞
(1)教師繼續扮演小兔,表演故事:今天小兔要山采蘑菇,挎起籃子出門嘍!可是路上要經過一個大山洞,黑黑的山洞有點怕!
(2)"小兔"來到"山洞"前,往里看看,說:"山洞里好黑啊!我該怎么辦?"請幼兒幫忙想辦法。
(3)"小兔"先請幾名勇敢的小朋友試探著穿過山洞,說一說黑黑的"山洞"可怕嗎?鼓勵其他的"幼兒嘗試過"山洞"。
(4)"小兔"在大家的幫助下順利通過"山洞"。
小結:其實黑暗的地方并不可怕,我們可以待在暗處慢慢適應一會,也可以借助手電照亮,小朋友們還可以結伴一起行動。
3、欣賞散文《夜晚多美》,感受黑夜的寧靜與美好,消除對黑暗的恐懼。
"小兔":謝謝小朋友的幫助,其實靜靜的夜晚是很美的。
小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混齡班開展大帶小的活動,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2、初步知道重陽節的基本習俗,愿意給爺爺奶奶送禮物,激發幼兒尊老愛老的`情感。
3、培養兄弟姐妹互相關愛之情。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從家中帶來一些禮物,如:蘋果等水果、餅干之類的干果等。
2、為幼兒脫外套。
3、給幼兒講述重陽節的基本習俗。
活動過程:
1、中(5)班、小(1)班幼兒一對一找朋友,牽手排隊從幼兒園出發去敬老院。
2、分發禮物給幼兒。
3、中(5)班幼兒給爺爺奶奶送禮物,邊送邊說一句祝福的話。
4、小(1)班幼兒給爺爺奶奶送禮物,邊送邊說一句祝福的話。
5、中(5)班、小(1)班幼兒一起結對給爺爺奶奶送禮物。
6、中(5)班、小(1)班和爺爺奶奶唱歌、跳舞、擁抱。
7、幼兒與爺爺奶奶道別。
小班社會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讓幼兒探索,學會打開幾種食品包裝,鼓勵幼兒積極動腦,解決問題,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2、繼續深化“自己動手”的思想意識,培養幼兒獨立、自信的優良品質。
3、繼續培養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初步學習新詞“剝”(bāo)。
二、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每人一份含有各種包裝的糖果、一次性口杯;每組一份可供選擇的動物貼紙。
2、教師準備:幻燈儀器、“生日歌”音樂磁帶、錄音機、“豬你生日快樂”歌表演VCD、狗寶寶家圖片、狗寶寶毛絨玩具一只、裝有各種包裝的食品籃。
三、預設過程:
(一)“狗寶寶過生日”引入,帶出活躍熱烈的氣氛。
1、播放生日歌,引發幼兒的興趣。
2、出示狗寶寶,引入游戲的主題。
(二)通過“狗寶寶送禮物”的游戲環節,在嘗試中知道不同包裝的開啟方式。
1、出示禮盒,摸禮物。
①教師出示禮盒,引起幼兒的好奇心。
②讓幼兒摸禮物,激發其積極參與的欲望。
2、說說禮物,嘗禮物。
①通過提問,讓幼兒說說他(她)得到的禮物,引導發現包裝的不同。
②通過嘗試,讓幼兒自己打開禮物品嘗,探索不同的開啟方式。
3、討論嘗試結果,知道開啟方式。
①通過討論,讓幼兒說說怎么打開禮物,從中學習科學的開啟方式。教師結合順口溜加深印象。
②通過比較,讓幼兒感受較好的開啟方法,從中學習較難的技能。教師結合講解示范正確引導。
教師小結,引出學習新詞“剝”(bāo)。
(三)通過“幫狗寶寶剝糖果”的游戲環節,進一步提高動手能力。
1、教師講解示范游戲的"規則:幫狗寶寶招待小動物,幫忙剝開糖果貼上(請誰吃的)小動物頭像。要求幼兒數數剝了幾顆糖。
2、幼兒分組游戲,教師重點指導能力差的幼兒。
教師總結幼兒的表現,繼續深化“自己動手”的思想意識。
(四)通過歌表演“豬你生日快樂”,體驗活動的樂趣。
師生共同參與歌表演,表演結束,與狗寶寶道別,活動自然結束。
個案觀察:
在這個活動中,小朋友都進入了活動氛圍里,在環境的支持下,幼兒在情境中學習,他們樂此不疲。但在選擇過生日禮物時,凱豪小朋友急著想去選“奧特曼”包裝袋的食品,被屈毅建看見了,立刻對凱豪說:“不準拿,那是我的禮物!”凱豪沒有反應,他再次發動“襲擊”,搶先一步,過去把凱豪一推。這時,毅建對凱豪嚷道:“不準拿我的薯片!我要生氣了!”凱豪還是不說話,他笑瞇瞇地招呼惠明一起去撞。惠明猶豫了一會兒,接受了凱豪的“邀請”。于是,凱豪和惠明一起去撞毅建。毅建看到心愛的“奧特曼”被搶去,氣憤地拽過惠明的胳膊,閉著眼睛就要咬。這時我恰巧過來,看到這一情景,便阻止道:“毅建,你在干什么?”毅建聽見后就松開惠明,低下了頭。活動結束后,我就這個,教育毅建:“你為什么會去推人家!”幾秒鐘的沉默后,老師接著說:“你又怎么能咬人呢?”此時惠明一言不發。我又問:“你們說說,到底是怎么回事?”惠明和毅建都低著頭,一聲不吭。過了一會兒,我對毅建說:“你想想,如果你都把惠明咬出血了。他爸爸媽媽看見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成這樣,你爸爸媽媽是不是很心疼啊?”毅建低著頭說:“是。”老師說:“這就對了。快對惠明說‘對不起’。” 毅建絞著手,不說話。老師又要求說:“快向惠明道歉,說‘對不起’!” 毅建停頓了幾分鐘后才抬起頭對惠明說:“對不起。”惠明回答說:“沒關系。”我看到自己的要求被執行了,就溫和地對毅建說:“以后再也不能推人家,更不能咬人了,聽見了嗎?”毅建點點頭。“好了,去玩吧!” 在這個案例中,我及時有效地阻止了幼兒的打架咬人行為,而且都是通過提問介入的,我調解時的問話是指向攻擊幼兒,方法是通過移情,使攻擊的幼兒認識到打人是錯誤的,然后讓他通過道歉來彌補過錯,取得對方的諒解。事情到此為止,沒有再深入下去。我關注的是教給攻擊的幼兒“打人不對”的道德觀念,攻擊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師的批評,認識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時,就會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如果我們在調解過程中注意教給幼兒運用合適的方式與他人交流,指導幼兒面對沖突時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加以解決,幼兒一旦面臨類似情況就會運用已有經驗進行處理,否則便有可能重蹈覆轍,也無法獲得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能。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來源于生活,又能服務于生活。在組織完教學活動后,我深有感觸,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幼兒的學習受興趣和需求直接驅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發生是以一定的需要為基礎的,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對什么樣的對象發生興趣。在《狗寶寶的生日》這個活動中,一開始展示的一個狗寶寶的玩具,就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活躍了幼兒的思維,引起了幼兒的猜想和爭論。當我說明問題后,這樣的情境設置大大激發了幼兒說的欲望、說的興致。
二、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幼兒在過生日活動中,直接產生了怎樣過的想法,并利用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有趣地過完生日。當我播放多媒體音樂歌曲時,幼兒都不約而同地大聲唱起來,這種近乎真實又極具童趣的場面,不僅又一次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而且在活動中讓幼兒探索,打開幾種食品包裝,幼兒都能積極動腦,這樣,提高了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孩子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三、幼兒的學習與生活融入一體。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課程”。在環境的支持下,引導幼兒在情境中學習,他們樂此不疲。當生日活動結束時,孩子們還沉浸在過生日的喜悅之中,幼兒在自己的幼兒園甚至班中,真實地體會到了大家庭的快樂,使幼兒的學習真正地融入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