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成功的開始。有道是“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生對錯誤的認識,是學生拓展思維的重要途徑。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如何利用數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希望對你有幫助!
1如何利用數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一次小小的教學經歷,給我很大啟發。實施新課程,我們需要改變教學行為方式,要有創新意識,善于捕捉靈感,開發利用教學資源。只有突破定勢,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我們應該在提高課堂實效上下工夫、做文章。我常常感覺上計算課很枯燥,部分學生也感覺很無聊,沒有興趣。每當這時,我們還是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反復提醒學生。但學生是否記得住呢?從作業反饋的情況看,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數字、運算符號還會看錯,計算還是出差錯?,F在我采取“開個小小聽診會”的形式,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知識的記憶也更深刻了。
這節課我本來的設計是:1.溫舊引新,促進遷移。(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2.教學例題,掌握新知。3.鞏固練習,形成技能。4.作業反饋,輔導補差。臨時改變教學預案,顯得有點隨心所欲。其實,課堂教學有時也需要“隨心所欲”。眾所周知,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效率是教學質量的保證。課堂怎么可以“隨心所欲”呢?這豈不是對工作、對學生不負責任?這里所說的“隨心所欲”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境界,并不是課前無準備,課堂無計劃,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上到哪兒就到哪兒的漫無目的的“隨心所欲”,而是一種靈活、熟練地駕馭課堂教學的技巧。這種技巧來自于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的了解,來自于課前的認真思考。而這種思考既不拘泥于“導入、復習、新授、鞏固”的嚴格順序,也不受每節課都由情境引入套路的限制,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花一點時間靜心地想一想怎樣安排這節課,使課堂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得輕松自如,掌握得牢靠,又讓教師教得如行云流水,毫無矯揉造作之感,把課堂教學當成一種享受。有了這樣的思想作保證,課堂教學就能“隨心所欲”,輕松達到教學目的。
這節課最后有15分鐘時間做作業,結果,學生課內全部完成,作業質量也較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樣的教學看起來只是把教學過程的順序打亂了,實則是:第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主發現的東西要比教師教給的印象深、掌握得牢;充分發揮了學生集體的作用,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不一定聽得進,而伙伴教伙伴,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第三,教師教得輕松,抓住主要問題,不必滿堂灌。第四,作業時間多了,保證了學生在課內完成作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樣的“隨心所欲”效果不錯。
2數學教學方法
將錯就錯,變廢為寶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成功的開始。有道是“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生對錯誤的認識,是學生拓展思維的重要途徑。如能順其流,從發展的角度認識這些錯誤的價值,圍繞錯誤展開非預設性“生成教學”,則能收獲意料之外的“精彩”。
我在實習中教學《可能性》時,本想通過摸球實驗驗證白球的個數多時,摸到的可能性大;黃球的個數少時,摸到的可能性小。結果發生了意外,連續摸的幾次都沒出現白球,沒有出現預期的效果。這時我并沒有驚慌,而是動員學生從剛才摸球入手,查找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原來在摸球之前沒有充分把球搖均勻,摸球的次數還沒有足夠的多……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實驗的失敗。怎么辦?再重新做一次顯然太費時費事。老師就請同學預測一下,如果斷續摸下去,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學生討論異常激烈,斷續摸下去會出現“白球次數多,黃球次數少,也就是摸到白球可能性大,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小”的結果。我又讓學生繼續摸了20次,隨著數據的逐漸變化,果真的出現了大家預測的結果
巧用錯誤,引發探究
布魯納曾說過:“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便沒有數學的發展?!睂W習錯誤是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必然伴隨的現象之一。對于似是而非、學生不易察覺的錯誤,如果教師只告訴正確的做法,難以觸及問題的實質,更容易抑制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如對這些錯誤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勢利導,多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這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錯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如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初步認識》的一個案例,其中的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拼擺圖形。學生很快就按要求操作起來,反饋時,絕大多數學生表示都已經擺出了四種圖形,少數學生有點疑惑。教師讓他們說說為什么,其中一個學生說:“我只剩4根小棒,拼不出一個圓來。”這時,同桌將剩余的4根小棒給了他,他沒有再提問。對于學生用有限的幾根小棒拼成圓的錯誤結論,教師沒有直接捅破,在擺出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數一數它們分別有幾條邊。對于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學生的意見是一致的。在回答圓的時候掀起了小小的波瀾,思維的火花開始碰撞,有人說圓有7條邊,有人說圓有12條邊,更有學生說圓有20條邊,到底圓有幾條邊呢?學生爭論不休,這時我就拿出一個圓讓學生來數數有幾條邊。學生們困惑了,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拿出來的圓數不出來有幾條邊。”“那么書本上的圓能數出有幾條邊嗎?”教師追問道,學生搖搖頭。這時教師讓每個學生拿出圓片,動手摸一摸,學生一下子就像發現了新大陸,紛紛舉起手來,一個學生說:“圓的一圈是彎彎的,我們拼出來的都有角。“那是因為我們的小棒不夠了,多一點就會像的。”馬上有學生接著說。教師讓學生在四人組里試一試,學生體會更深了。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把許許多多的小棒都拼起來,它就會越來越像圓了。沒想到學生不經意的一個錯誤會引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在親身體驗與探索中學生不但知道了圓的特征,并初步感受了極限的數學思想方法,同時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培養與發展
3數學教學方法
以“錯例”為“誘餌”,挖掘學生自主探索潛力
“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數學教學資源不能僅僅停留在幾頁教參之中,必須來自于最有效的教學資源――學生身上,以“錯例”為“誘餌”,把錯誤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咀嚼”,在識錯、辨錯、議錯的過程中深入掌握學習內容,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意識。例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角》的教學中,在學生自由練習階段,老師要求學生畫一個110°的角。而有的學生則畫成了70°,發現這一錯誤瞬間我想指責學生的馬虎――這么簡單的操作居然出現漏洞,但轉念一想,學生“錯”就有他“錯”的理由,一定是在方法指導上存在不嚴密之處,我準備以此“錯例”為“誘餌”,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于是,我讓一位同學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結果臺下學生紛紛舉手質疑,“老師,他畫錯了!”我接著問:“他錯在哪里?”一個學生急切的站起來說:“110°角明明是一個鈍角,他畫成了一個銳角。”其他同學也跟著附和起來,我繼續引導:我們大家能不能一起找找原因,到底是哪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大家討論2分鐘。接下來,有的學生詢問那位學生畫角的方法,有的學生干脆拿出量角器來到前邊量一量……不一會,有學生發現了問題,原來這位學生把量角器放反了。此刻,我趕緊走到那位做錯題的同學身邊,對他表示謝意:因為你的錯誤讓我們又認識到了一個知識點!那位學生露出了羞澀的表情,此刻我相信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同學對“畫角”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抓住學生粗心引起的錯誤點是重點,探索化“錯”為“對”的途徑是關鍵,挖掘學生自主探索潛力是核心,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錯”的價值。
化“差錯”為“契機”,點燃學生的創新思維動力
新課程改革下,數學課堂更呼喚智慧的火花,數學教育更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利用智慧把學生課堂上生成的“差錯”轉變為“契機”,進而引領學生多角度思維,尋求解題策略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成長。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有兩摞大小一樣的紙,第一摞厚4.7厘米,有500張;第二摞厚7.05厘米,請問有多少張?這道題通常的做法是求出一張紙的厚度,再乘以第二摞紙的厚度。
然而,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7.05減去4.7,等于2.35,我聽到這個答案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做錯了,學生們紛紛嚷嚷起來“他錯了,他錯了!”這位同學的頭也低了下來,就在我要宣布誰來修改的一瞬間,突然發現一個關系,即2.35正好是4.7的二分之一,頓時眼前一亮,當即對同學們說:“他錯了嗎?大家觀察一下2.35和4.7之間有沒有關系?也許我們順著這個思路可以做出來。”學生們很快也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小宇宙跟著轉了起來――第二摞比第一摞厚2.35厘米,在紙張上厚出了500÷2=250(張)的紙,所以第二摞的紙應該有500+250=750(張),我接下來繼續問:這么好的做題思路誰提出來的?大家一致把目光投向了回答問題的那位同學,而這位同學的頭也抬了起來,眸子里泛出了喜悅的神色。在這個案例中筆者巧妙的將學生的“差錯”化為“契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的生成是精彩的,這樣的“契機”是難得的。
4數學教學方法
一、促使深度理解概念,利用錯誤培養逆向思維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讓學生對相關概念進行深度理解,使他們發現自己在理解方面的欠缺和錯誤,進而實現及時修正及完善概念。譬如,在平行四邊形中許多學生對矩形及菱形等概念容易混淆,常常張冠李戴。為此,數學教師可以圍繞“中點四邊形”的主題進行提問:(1)按照順序依次連接平行四邊形四邊的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呢?(2)按照順序依次連接菱形四邊的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呢?(3)按照順序依次連接矩形四邊的中點所組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呢?此時,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描繪的幾何圖形,借助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和特殊四邊形的識別知識來回答上述幾個問題:(1)平行四邊形;(2)矩形;(3)菱形。接下來,數學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提問:“請說一說有著何種特征的四邊形的四條邊的中點連接起來可以獲得正方形呢?”初中生表現出困惑,回答時的答案便五花八門了。此時,數學教師可旁敲側擊地引導初中生,借助合作探討的形式讓他們認識構造的中點四邊形是由原四邊形的對角線具有的特性決定的。如此使初中生帶著問題探究處理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注重變式教學,拓寬思路,培養應變能力
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對學生容易做錯的習題實施變式教學,通過錯題來不斷拓寬初中生的數學答題的思路。比如,針對兩個圓的位置關系學生經常出錯的現象,數學教師可以選擇變式教學方式:①已知兩圓之圓心距為4cm,兩圓的半徑分別為R,r,它們分別是方程x2-5x+6=0的兩根,那么這兩個圓之位置關系是什么呢?②如果兩圓是相離的,同時兩個圓的半徑分別是R,r,它們分別為方程x2-7x+3=0的兩根,那么這兩個圓的圓心距范圍是什么呢?這樣一來,借助這種一題多變型的變式教學,初中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與掌握兩圓位置關系的知識點,并發揮出其的自主能動性及創造力,能夠使學生的解題思路得到拓寬,活躍思維,增強他們的應變能力。
三、建立“腳手架”,探究習題的難點
數學教師應建立“腳手架”,幫助學生掌握容易出錯的知識難點與疑點。譬如,針對勾股定理的有關習題學生經常做不對的情況,為了讓初中生深刻地理解并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數學教師可以利用錯誤資源設計以下層次性的習題:①判斷題: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邊的邊長分別是a、b、c,則a2+b2=c2;②有個三角形,它的三個內角之比是1:2:3,那么這個三角形是什么呢?如果這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是a、b、c,那么三邊關系是什么呢?如果將1:2:3換成3:2:1,所得到的答案會一樣嗎?③有個直角三角形,兩個直角邊分別是5、12,那么斜邊是多少呢?如此編排的目的在于:①使初中生明確勾股定理的運用范圍只限于直角三角形。②和③使初中生能夠從正面認知勾股定理的運用應該做到數形結合。
如何利用數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相關文章:
★ 做完數學作業的心得
★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素養
★ 如何進行高中數學的有效教學方法
★ 如何提高高中數學的教學效率
★ 如何從數學中培養理性思維
★ 小學生做錯數學作業的原因
★ 數學課堂中如何學會傾聽
★ 初中數學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 如何進行高中數學的有效教學
★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上一篇:數學教學中怎樣放手
下一篇:數學教學中如何對待學困生